这段时间,海宁几乎没有犯过明显的错误,他的指挥风格令人信服,而中国女排的情况则有所不同。赵勇在中国女排面对土耳其的比赛时,临场决策显得有些迟疑。在四个赛点的关键时刻,中国女排却未能把握住,最终将一场本应到手的胜利拱手让出。这让人不禁反思,教练的临场应变与决策,对于比赛结果的影响有多大。
在中国男排的成功中,海宁更注重的是选人和调整。无论是资深球员还是年轻球员,海宁都根据实际表现来安排出场。在与荷兰的比赛中,老将江川的发挥成为关键,他在第四局的稳定表现直接帮助球队取得胜利。而中国女排在这方面的用人则显得有些保守,尤其是在东京奥运会时,郎平未能及时替换掉状态低迷的刘晓彤,导致了最终的失利。巴黎奥运会的情况更为严重,蔡斌的用人同样受制于过多的人情因素,未能充分发挥新人潜力,最终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失利。
如今,赵勇接手中国女排,却在用人方面做出了令人困惑的选择。他不仅放弃了状态正佳的老将朱婷和袁心玥,连一些中生代球员如杨涵玉、王文涵等也未能入选,这种用人策略让人不解。尤其是对于一些球迷来说,赵勇似乎过于偏爱某些球员,而忽视了其他有潜力的选手,甚至有人猜测,这其中可能存在地域和个人恩怨的影响。这种不透明的用人方式,显然让球队的凝聚力受到了影响。
再看中国女排的二传问题,张梓萱虽然被誉为“天才”,但她并非唯一的选择。其他两名二传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令人担忧,能否应对比赛中的突发状况,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因此,结合中国男排和中国女排的现状,显然可以得出结论:教练和用人策略至关重要。中国女排需要及时进行反思,解决目前的困局。虽然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但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,女排若继续依赖错误的决策和不合理的用人,将无法实现应有的成绩。或许,换个思路,破釜沉舟,引入外籍教练,才是中国女排重回巅峰的有效途径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