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也许很难再将“文女王”与两年前第一次参加法网的那个19岁女孩联系起来。同样在罗兰·加洛斯球场,同样面对当时就已是世界第一的斯瓦泰克,郑钦文最终总比分1-2输给了后者。但她并不气馁。她说,来法网之前,自己的最大心愿就是“和世界第一比一次”。心愿达成后,她直白地告诉媒体,她不认为自己和世界第一“在球技上存在天壤之别”,但她也肯定,自己从法网各选手的身上“学到了很多,积累了比赛经验,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里程碑”。
当新华社记者提问郑钦文她的“大心脏”从何而来,19岁的少女回答得很老练:“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天生的,大部分都是通过努力和积累得来的。”谈到她对网球的信念,郑钦文说这一切都是从李娜开始的。2011年李娜获得法网女单冠军时,郑钦文只有9岁,她至今不能忘记电视上李娜的身影:“她是亚洲第一位赢得法网冠军的球员,也是亚洲第一个大满贯冠军。她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梦想,让我知道亚洲人也可以在网球领域有所作为。第一个冠军总是很特别的。”
“我记得那一天,好像全国人民都在关注这件事。那时候我还小,李娜种下了我的梦想,有一天我也要夺得大满贯。”
△2022年,郑钦文在法网比赛现场。
追随李娜
因为偶像,郑钦文和父母选择一步步复刻李娜的职业成长轨迹。郑钦文出生于湖北十堰,她的爸爸郑建坪是田径运动员,因此希望女儿也能学习一个体育项目。郑钦文从小活泼好动。郑建坪回忆,女儿出门不爱坐车,宁愿跑步到目的地去。2008年,郑钦文在观看北京奥运会赛事后决定学习球类。她先学了两年乒乓球,之后觉得乒乓球“场地太小”,才转去学习网球。“网球是一项选择的游戏,这不是比谁更强壮、更有力量或者更快。你在球场上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比赛。”
郑钦文完全是按照李娜的成长轨迹起来的,她先选择了李娜的启蒙教练夏溪瑶,之后是李娜曾经的省队教练余丽桥,后来的外籍教练也是曾与李娜合作过的卡洛斯·罗德里格斯(Carlos Rodriguez)。郑钦文和李娜同属攻击力极强的力量型选手,郑钦文的身体条件更好,她身高1米80,在17岁时发球速度已达170公里/小时,李娜在大满贯赛事中是166公里/小时。
△李娜曾两次赢得大满贯赛事冠军。
绝佳的身体天赋更需要刻苦训练。郑钦文从小接受最严格的家庭教育管理,家里没有电视,客厅几乎没有家具,方便她随时在家挥拍训练。她从来不吃零食,也不能喝饮料。每次训练都带着很大的保温杯来,她的启蒙教练陈宏鸣回忆,郑钦文小时候很调皮,“不听管”:“我是东北人,性子急,有时候批评她,她不服气,我就追她,她跟我围着网球场跑圈,跑到两个人都气喘吁吁。”“孩子训练时没有偷懒过,永远是第一个到球场,最后一个离开。”
学习网球后,高强度的比赛一度让郑钦文一家有放弃的念头。郑钦文8岁时,父母轮流从十堰到400多公里外的武汉去陪她学习生活,她的妈妈最后选择辞职专心照顾女儿。青少年时,一次郑钦文参加全国比赛,艰苦的赛事和不利的比分让她几乎在现场选择放弃,消极比赛,连输几球。比赛暂停时,郑建坪冲到她面前大发雷霆,当场打了女儿。“如果水平不如对手,用尽全力还是输了,那是英雄,如果消极比赛,那是对网球、对观众、对自己不负责任”。郑钦文在赛事间歇后重新打起精神比赛,独自回到看台上的父亲却哭了。
△郑钦文在法网比赛间隙按摩背部。
郑建坪一手将女儿推上职业道路,郑钦文11岁时,他极力劝说妻子带着女儿参加世界最大体育经纪公司IMG的开放日活动。开放日活动无须请帖,任何运动员都可参与。郑建坪希望IMG能签下女儿。她的母亲不想跑这一趟,父亲却认为这很重要:“她现在是中国这个年龄段最优秀的球员,我们必须看看她在国际上能走到哪里。”IMG最终签下了郑钦文。14岁,郑钦文独自到欧洲和美国学习。她说一口流利的英语,懂西班牙语,还学过古筝。如今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比赛,郑钦文又学起了法语。她喜欢阅读,经常在社交网站上与粉丝分享读书片段和阅读感悟。最近在读的是日本医生日野原的《活好:我这样活到105岁》。
迅速蜕变
2019年,郑钦文到西班牙训练生活,“巴塞罗那天气很好,还有很多中餐厅,有时候感觉像在国内”。新冠疫情爆发初期,她面临艰难的选择,是回国还是留下。她最终决定和母亲一起留在西班牙,继续参加国际比赛。她从葡萄牙埃斯托里尔站ITF W15级别赛事起步,之后参加了26项比赛积累分数。一年半内,她的世界排名上升了600名。2020年,郑钦文在国际网联巡回赛科尔班农斯站夺得首个成人赛冠军,2022年进入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正赛。独立的成长环境给了郑钦文一种超出年龄的成熟和直白。她在比赛前不用手机,不和家里联系,她的父亲说“我们都有一种不讲话的默契”。
△郑钦文的对手伊加·斯维亚特克 (Iga Swiatek)在法网比赛现场。
在法网第二轮比赛中,郑钦文迎战前世界第一的哈勒普,当哈勒普叫医疗暂停时,郑钦文在自己的椅子上喝水、擦汗、休息。哈勒普在罗兰·加洛斯球场有许多粉丝。在场记者观察到,郑钦文毫不慌张,也不好奇,当现场粉丝为哈勒普加油时,她“没有一个眼神瞟向对手那边”。法网第三轮失利后,她也毫不避讳地对记者谈到许多人视为禁忌的生理期话题:“女孩子的事情。你知道的。”郑钦文赛后对记者说:“(生理期)第一天总是很难的。我还要比赛,还要忍受第一天的痛苦。我不能和身体对着干,真希望我是个男人,这样我就不用忍受这种痛苦了。”她的对手斯维亚特克也在赛后回应:“(她谈到这件事)很好,我们都面临这样的问题,她很诚实,也很酷。”郑钦文的这番坦率,反而为她引得了许多共鸣。在她公开谈论生理期的同一天,韩裔新西兰高尔夫选手高宝璟(Lydia Ko)也因为生理期疼痛在赛场上按摩背部。路透社评论,高宝璟与郑钦文这样公开谈论女性生理痛苦的年轻选手“诚实地帮助女性说出过去无法说出的问题”,是值得赞扬的举动。
“未来无法预测,过去不可改变,当下正好逐梦。”郑钦文曾在自己的社交媒体简介上写下这样三句话。国际女子网球协会(Women’s Tennis Association)评论,郑钦文从中国出发,在西方接受比赛磨练的经历让她有了更成熟的心态和更强的战斗力。在她身上,球迷能看到一种横跨国际与文化的体育热情。有中国记者写道:“身高与力量不再是短板,中国小花在球技、打法和心理上也在与国际接轨。”
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,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